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增长知识和提高技能,会选择考取各种各样的职业或技能证书,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教育培训市场的兴起,犯罪分子也盯上了这一块蛋糕,教育培训领域的诈骗案件也层出不穷。
家住阳泉市郊区的郭女士(化名),就遭遇了这类诈骗。
2023年,郭女士产生了在网络培训机构报名学习考取技能证书的想法。随后,郭女士在北京某教育咨询公司报名课程,并认识了“陆老师”(犯罪嫌疑人闫某)。在闫某帮助下考取了健康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技能证书。此外,公司还承诺可以为郭女士介绍兼职。2023年12月,闫某从公司离职后,继续以原身份谎称可以为郭女士办理人才入库并介绍高薪高待遇的兼职工作,但需要缴纳刷课费、考试费、入库费和职称借用费等费用,郭女士信以为真。自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郭女士先后向犯罪嫌疑人转账五十余次,金额高达43万余元。最后一次,郭女士在准备向银行贷款以支付相关费用时,经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后才发现被骗,随后报案。学习考证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但是在报名课程的过程中依旧要保持警醒,谨防诈骗。通过总结该案和其他类似案件,检察官为大家整理了在报名网络课程学习和考证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小贴士:
目前,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一共有59项职业资格(其中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和13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想考证的人员,可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版)进行查询。这72项职业资格的显著特点是,其发证机构一般为政府部门或其授权单位,组织的考试也较为正式和严格。此外,根据个人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取得该72项职业资格之一的,可于当年申请专项附加扣除。除了以上72项职业资格以外,随着近几年兴起的许多新兴行业,有许多新兴的职业产生,有一些受政府部门领导的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也会认证和颁发一些新兴行业的认证证书。这类证书并非行业准入硬性要求,仅作为具备相关技能的参考,更不符合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条件。由此可知,声称考取证件后可以申请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则要予以警愓。考取证书并不等于必然实现高收入,一定要理性看待所考取的证书。一些培训机构在推销新兴行业职业证书课程时故意夸大证书作用,以所谓的“新兴行业、行业风口、高新兼职、高薪职业”字眼等为诱饵,吸引学员报名学习,除了有较高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风险以外,诈骗也多发于该类证书的考试之中。该案犯罪嫌疑人便是以办理高薪兼职为诱饵,多次“画大饼”,引导被害人支付费用。一般来说,凡是从事教育培训特别是网络培训的公司,其公司名称中应该含有“教育咨询”、“教育科技”等字眼。此外公司收款银行账户名必然与公司营业执照登记名称一致。正规运行的培训机构为了确保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合规,其收款帐户名一定与公司名相一致。如果在课程报名的过程中,遇到收款账户和公司名称不一致的,被骗的风险较高。该案中,被害人发现收款帐户并非培训公司全称而是个人时,虽然也向犯罪嫌疑人询问了收款人的身份和情况,但未及时发现异常,实属不应该。
2019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一些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单位认定颁发由此,一些职业经过“放管服”后,开始由社会机构进行认证。针对一个职业资格,可能有多个机构都在认证和颁发证书。了解发证机构,不仅可以帮助大家选择较为权威的机构,以获得证书的“含金量”,同样也能帮助大家防止被骗。
大家也可以搜索发证机构的网站进行浏览,这样可以提高对证书真实性的辨识度。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向被害人多次提及了“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国家职信网”。这两家网站所认证的证书虽然较为权威,但是如果能及时关注其官方网站便会得知:早在2021年7月6日国家职信网就已经声明,称凡承诺收费可获得入库证书的行为均为诈骗;早在2022年3月1日起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就公告,提醒涉及申领培训证的项目全部停止招生。如果本案被害人及时关注到官方网站的信息,则可能避免被骗。在报名网络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学员的个人信息可能会泄露。在各地发生的多起因考证被骗的案件中,犯罪分子会以退费、赔偿等理由联系到报名学员开展诈骗,被骗人员不在少数。
考证学习是好事,但在报名各种课程学习的过程一定要保持警惕!时刻铭记以上提醒,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守护好我们的钱袋子!